【提纲】一、健全“三项”机制,提升党员教育“热度”。一是建立基础保障机制。二是建好制度落实机制。三是建好责任考核机制。二、抓实“三学”模式,强化党员教育“精度”。一是导师帮带“助学”。二是专人辅导“送学”。三是线上线下“寄学”。三、打造“三类”课堂,拓展党员教育“宽度”。一是打造“流动课堂”。二是打造“实景课堂”。三是打造“指尖课堂”。
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党员教育培训良好格局。
三是建好责任考核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
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落实季度
汇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等制度,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传导体系。
二、抓实“三学”模式,强化党员教育“精度”。
一是导师帮带“助学”。对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读写能力较差的党员,采取“导师帮带”形式,由支部书记组织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实施“1+1”结对“助学”,通过“走田坎”“入书屋”“进合作社”等形式开展帮带学习,累计开展辅导学习2200余人(次)。
二是专人辅导“送学”。对年龄偏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组建学习辅导员队伍154支,采取“资料送到家、教育说到家、辅导搬到家”形式开展上门“送学”,确保老党员学习“不掉队”。
三是线上线下“寄学”。对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明确由党支部书记负责,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跟踪督促学习,用好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等信息平台推送重点学习资料和红色书目,通过流动党员群视频形式交流学习成效,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缺位”,累计推送重点学习资料6000余次,邮寄学习资料1200余套。
三、打造“三类”课堂,拓展党员教育“宽度”。
一是打造“流动课堂”。针对
农村党员农忙时间不固定、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难集中等实际情况,组建“竹乡先锋”宣讲团,通过拍摄推送理论宣讲视频、走基层宣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
二是打造“实景课堂”。依托中共川南特委会议会址、余泽鸿故居等本地特色党员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