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文鼎文库首页

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3/10/4 18:17:29 字数:5146
【提纲】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三)立足于国情的原则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长久的_要义。二、曙光与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准备”。三、反思与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再准备”。四、特殊与普遍: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五、实践与超越:__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
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_带领_各族人民开创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其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晚清史、民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_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中,其演变历程经历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迷茫、_传播和中国_领导下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和制度上的准备、改革开放后_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_下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共五个阶段。
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
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_要义,因此,要想剖析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要先厘清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肇始。这一时期后,英、法、美等国开启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以资本扩张的形式进一步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着世界现代化的到来。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故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在
……(文鼎文库www.wentop.com此处省略749字。不往下看了,点击下载全文)…… 
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还为了后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深刻教训:(一)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内核;(三)立足于国情的原则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长久的_要义。
二、曙光与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准备”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领导力量的局限性、指导思想的非适应性以及对于国情认识的模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展开后,以上情况得以解决。虽然此时的中国依旧把“工业化”当成“现代化”,只是提出了“现代化”这~用词,并没有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诠释,但在思想觉悟上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的过渡。1921年中国_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曙光”,从此,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更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率先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抗战的需求,满足“持久战”面临的物质资源消耗,在_同志带领下的中国_早在抗13初期就把“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纳人奋斗目标之中”,并把发展工业作为战胜日寇的根本出路。在战略反攻阶段,_同志更是把发展工业化看作是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必经之路。1944年5月,在_办公厅的一次招待会中,_同志就曾强调:“想要真正打倒日寇,就必须要有工业;要想民族独立,就必须发展工业。”1945年的_七大会议上,_同志又再次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他阐述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祉,更加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_更是把成立怎样的政府、建立怎样的社会与发展现代化相联系,例如,在1949年_七届_全会上,_同志便在《在中国_第七届_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首次提到“现代化”的概念,并首次做出了“应把建设_和发展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论断。当然,也正是因为以_同志为_的_第一代_领导集体能够看清抗战时局与建国条件,体悟民生国情,并提出对国家“工业化”的合理设想,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反思与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再准备”
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一旦获得_之后,它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_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_和_制度,但这一时期的新中国仍然面临着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早日使中国人民步人工业国之列,中国_带领着广大贫苦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当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也面临过不少问题与矛盾。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经济封锁,要想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国只能求助于同属于_阵营的苏联,并效仿苏联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但苏联经济模式下所呈现出来的轻工业、农业、重工业比例失衡,人民粮食和生活用品紧缺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反思这一发展模式的正确性。直到1956年的__扩大会议的召开,最终确定以农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我国才步人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正轨。随着_领导人对现代化认识逐步深化,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讲话中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因子。除此之外,在1957年至1959年的两年里,__又把“科学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纳入其中,并在1964年年底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步骤是“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延续至今的“四个现代化”基本要义已经形成。这一时期,以_同志为_的_第一代_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中国_工业化道路实则是结合我国建国国情的实际,是在_工业化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结果,是对苏联传统工业 ……
预览结束,全文5146字,当前显示2327字,还剩2819字
本文10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