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地方债务管理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二、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表现。(一)增量债务资金筹措风险。二是继续乱举债、乱投资,导致地方债务风险扩大的风险。(二)存量地方债务规模庞大风险。(三)长期内的动态博弈风险。三、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四、深化投融资_改革,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一)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明确存量地方债务的长期处置方案。(二)深化投融资_改革。(三)合理问责抑制债务管理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设计还需要继续完善。例如,增量地方债的总量如何确定?在不同地区间如何合理分配?如何既适应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灵活性需求,又强化预算约束?现行债务管理的制度、政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从持续高压下依然存在地方违规举债的现象来看,相关管理规定还需要继续完善。应对增量风险问题,还需要将地方债务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_的大局之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性质复杂多样,既有能直接产生现金流回报的建设项目,又有缺少直接回报的公益性项目。总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公益和准公益类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资金或者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而建成后有足够市场回报的则应该交给市场。然而,实践中如何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存在困难。
(二)存量地方债务规模庞大风险
存量问题主要是当前包含显性地方债、隐性债务、融资平台债务等在内的与地方政府相关的债务规模已比较高,其风险如何化解,特别是隐性债务、融资平台债务的风险化解问题,是中短期内制约宏观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除显性地方债之外,相关政府部门并未公布隐性债务、融资平台债务的规模等信息。但从发行城投债公司的总债务规模推测,三类债务的总规模较为庞大。实地我们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对于大部分融资平台债并不承担偿还责任,但担负着管理责任。如何在长期内建立三类债务还本付息的可持续机制、避免发生流动性冲击事件是管理规模庞大存量地方债务的主要风险。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融资平台债,乃至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还本付息,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在土地出让市场中短期内难以复苏的背景下,相关债务的还本付息存在很大压力。理论上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融资平台债形成的资产,应当有相应的资产运营收入作为其还本付息的支撑,但事实上融资平台的资产回报率也在持续下降,无法为还本付息提供充足现金流。一般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融资平台债期限较短,其形成的资产即使能够产生现金流也在中远期。现实中,相关债务到期后,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对存量债务进行滚动式操作,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现金流,由此也导致出现当前地方债务管理状况复杂的局面。这些信息均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融资平台债的债务可持续性堪忧。
(三)长期内的动态博弈风险
在两大核心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风险,主要表现就是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地方债务管理问题,中央已明确了一系列的规范性要求,然而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进行规避。2015年之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与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之后的地方隐性债务,从其_机制背景、发展历程看,基本性质类似。地方政府扩大支出的压力或激励较强,政府与市场界限模糊,地方政府的类
财政活动失去管理控制,是这类表外债务不断膨胀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纳入预算体系的管理制度,地方隐性债务资金的使用状况也不可知。中央与地方的博弈,甚至加重了地方债务风险,如导致债务资金的期限错配和债务融资成本增加。因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从_层面更需关注产生地方违规举债的土壤能否真正被清除。当前遏制增量的主要思路是斩断各类向地方政府表外融资的路径,如清理各类地方融资平台,要求金融机构穿透式审查是否属于地方政府融资等。但从实践发展看,由于地方国有企业的存在,只要地方政府扩大投资性支出的需求强烈,总是能找到其他路径实质性举债或让相关企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展望未来,由于地方政府扶持经济运行是我国国家治理的特色之一,如果不能建立有效制度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和举债行为,全口径政府债务难以控制的风险将无法排除。
三、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_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构建了现有的基本制度框架。然而,实际执行中现行管理制度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市场约束和行政约束的效果均达不到预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单一制国家管理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依赖于市场约束与行政约束两大机制。但以往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在我国推行两大约束机制均存在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约束效果不显著。市场约束是指,相关投资机构和个人依据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原则投资地方债,进而制约地方无序举债行为。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约束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地方显性债务的融资成本似乎与其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脱钩。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当前我国国情下,充分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确实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行政约束同样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过去的10年间,中央政府多次提出关于显性债之外的地方政府相关债务处置的方案,但其执行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以债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