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坚持政府推动,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一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二是强化非遗技能培训。三是建强非遗传承阵地。二、突出示范带动,让非遗产业“旺起来”。一是打造非遗工坊。二是培育非遗企业。三是擦亮非遗品牌。三、强化市场驱动,让非遗产品“火起来”。一是创新“非遗+文创”模式。二是创新“非遗+文旅”模式。三是创新“非遗+展演”模式。
在2024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优势,探索创新“企业+工坊+群众”非遗活化利用模式,带动群众技艺创新、振兴产业、增收致富,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胜势。目前,全县非遗产业年产值4亿元,带动就业1.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5万余元。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汇报如下:
一、坚持政府推动,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一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成立全县非遗协会组织,定期开展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宣传引导工作,全面掌握县内非遗资源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加大申报认定力度,已建成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文鼎文库www.wentop.com此处省略429字。不往下看了,点击下载全文)……
融合”传承模式,在充分吸纳带动就业的同时,推动“打工者”向非遗学徒、非遗传承人转变,打造集研发、研培、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工坊。目前,全县拥有省级非遗工坊1家、市级5家、县级15家。其中,大码头苇编市级非遗工坊年产苇编制品120万件,出口欧美、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6800余万元,带动600多人致富。二是培育非遗企业。县里制定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市场发展潜力、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目前,全县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发展齐笔、香油、毛氏正骨等规模性企业34家,服务辐射8个镇街20个村。三是擦亮非遗品牌。依托西关古街特色文化街区和乘南、“莓”好颜徐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设立非遗展示体验、文创艺术专区等文化消费场景,定期举办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构建集民俗体验、非遗展示、旅游休闲、夜色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客厅”,打造非遗烙印城市IP。借势借力国际性平台,组织短穗花鼓、齐笔、苇编、面塑、虎头鸡等制作技艺的非遗项目参加“孔子家乡·好客**”文化旅游推介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星光大道”“新春非遗夜”中央电视台节目推介、塞尔维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庙会等国内外展会活动,多个项目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推动**非遗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承人先后荣获第一届“**手造工匠”、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项目一等奖等荣誉70余项。
三、强化市场驱动,让非遗产品“火起来”。一是创新“非遗+文创”模式。优选苇编、老粗布、蓝印花布等40余个市场潜力大的非遗项目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长期开展文创共建,在造型和实用性上不断创新,生产符合现代审美的特色手工艺产品,推出苇编新款手提包7大类200多个品种、老粗布新品90多种、蓝染桌面摆台50多种、二十四节气中华齐笔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创办葫芦雕刻、扎刻榫卯等10余家艺术文创社,让非遗从“展品”变成“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立体销售渠道,引导50多个非遗项目、32家企业入驻淘宝、抖音平台,破解个体生产、小规模量产与市场对接难的问题。二是创新“非遗+文旅”模式。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创意、产品制作、旅游娱乐等功能,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齐风古韵·人文**”非遗精品旅游路线,推动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将美食、展览、文创、民俗、研学等嵌入链条,吸引大量学生、 ……
预览结束,全文2098字,当前显示1429字,还剩669字
本文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