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一)科技是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二)人才是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依托。(三)制度是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保障。二、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一)科技赋能不足,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二)人才支撑不够: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量质齐缺”。(三)制度保障不力,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相协调。三、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一)释放科技的“乘数效应”,促进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构筑人才“三脚架”结构,坚持农业农村人才“育、用、留”并举。(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托。事实上,即使是作为新质生产力根本动力的科学技术,也是人的主体客体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新质生产力能否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因素。新质生产力从表面上看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但实质上是由人在背后推动的,因为科学技术要由人来研发和操控,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是机器设备,它们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创造者。就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言,它同样需要以人才为主体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只有各类人才发挥主体性、能动性作用,农业新质生产力才能催生出来。比如,只有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积极研发前沿技术,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才能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动用其人脉资源等,使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起来。农业
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120万人,他们通过融合创新要素、运用信息技术等,发展了循环型农业、智慧型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迭代升级。高素质农业生产从业者能够运用智能化的机器设备进行田间管理,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行情并及时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因此,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亟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
(三)制度是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力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它必须以生产关系的调整等制度变革为保障条件。通过改革,既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也要“通过规则完善来形成稳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产生激励效应”,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极大解放和快速发展,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通过推进经济_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条件。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可以消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_性障碍、机制性梗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开辟空间。新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如此,更何况能够产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颠覆性,这就意味着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能否快速形成,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这一核心要素的迭代速度的快慢,还要看相关制度确立和完善的速度的快慢,还要看是否有相应的制度在其取代传统生产力的过程中为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可以激活各类人才的劳动积极性和各种创新性要素的活力,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来说,制度变革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只有深化农业科技创新_改革,才能发挥各主体的协同攻关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从而研发出新技术、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只有推进农业技术推广_机制变革,才能加速新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的步伐,从而以新技术驱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只有建立有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引导制度,才能促进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流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只有及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才能避免部分市场主体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之初钻政策空子,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事实上,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正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性、革命性的制度变革开始的。因此,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必须推进相关领域的制度变革。
二、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按照木桶原理,决定整体功能状态的“关键部分”并不是优势部分,而是劣势部分。因此,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查找分析并加快补齐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目前还存在的,特别是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利的短板弱项。
(一)科技赋能不足,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当前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恰恰是农业科技和产业相互脱节。从我国农业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2023中国农业科技
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18年起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文量居世界第一,同时,2018—2022年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57.67万件位列全球第一。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整体实力较强。然而,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2.4%,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在2002年美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近70%。如果具体到农业内部,我国经济作物的科技贡献率则更为偏低。同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73%。这些数据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比较弱。那么,为何会出现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