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文鼎文库首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发布时间:2021/8/13 11:16:25 字数:3194
【提纲】一、人间净地保护。二、立足高原绿色发展。三、中国担当,世界眼光。四、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如下:。1、进一步加强_。2、创新机制。4、坚持系统观念,汇聚治理保护合力。5、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8、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9、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资源在生态,最特殊的生态要素是冰川和雪山。青藏高原的冰川覆盖面积占_冰川面积的80%以上,巨大的冰川系统对高原生态体系及其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等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覆盖面积达到4.4万平方千米的“超级冰川”,孕育了众多的高原湖泊群,其湖泊面积达到_湖泊总面积约50%。超级冰川和湖泊群孕育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进而孕育了占_44%的河流蕴藏水能,成为世界上河流水能蕴藏量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奠定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格局,成为中华文明及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滋养着周边约30亿人的生息和发展。所以,将冰雪资源纳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理念中,极有必要,极为重要。
耸立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居于大气对流层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高度中,具有超
……(文鼎文库www.wentop.com此处省略620字。不往下看了,点击下载全文)…… 
藏高原打造成为_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近年来,中国全面开展_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有效遏制了青藏高原生态恶化趋势。
二、立足高原绿色发展
巍峨的雪山、碧绿的江水、粉红的桃林……今年春天,第19届林芝桃花节如约而至。赏桃花、品美食、体验藏族风情,在林芝,游客不仅能看高原花海,还能吃藏家饭、住藏家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有了生动的实践。
林芝常住人口约24万,年游客接待量近900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30多倍,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2亿元。当地正在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城乡发展、生态保护等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旅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国担当,世界眼光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今年4月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这为_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今的_,拥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
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的_,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的坚定态度: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这是鲜明的中国主张,也是果敢的中国担当。
四、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如下:
1、进一步加强_。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构建科学、适宜、有效的生态保护规划机制,避免多头规划、多头治理,不断提高生态治理整体布局水平和生态一体化保护治理能力。
2、创新机制。
科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要素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形成科学多元的补偿、激励机制,打通绿水青山、雪域冰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促进生态保护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突出_机制的协调性、统一性,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优化不同领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强各项制度机制之间的关联与耦合,避免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等问题,消除各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各专业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等现象,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4、坚持系统观念,汇聚治理保护合力。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诸多要素共同组成了瑰丽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复杂庞大、各元素相互交织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只有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才能真正形成系统性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推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从全局出发寻求治理之道,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在污染防治中,各地应加强协调联动,不同部门之间应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在生态文明_改革中,要注重制度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5、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青藏高原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域。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
6、要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 ……
预览结束,全文3194字,当前显示1964字,还剩1230字
本文6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