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文鼎文库首页

党课讲稿:隐喻在中国__态话语中的呈现与调整

发布时间:2023/11/14 18:00:14 字数:13415
【提纲】一、理解中国__态话语的隐喻视角。(一)研究现状回顾与评析。(二)隐喻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二、隐喻在中国__态话语中的主要类型。(一)突出阶级利益斗争本质的战争隐喻。(二)强调体系化理性化特性的建筑隐喻。(三)展现_态育人功能的生命隐喻。(四)依循思想观念传播规律的容器隐喻。三、善用隐喻以提升_态话语吸引力。(一)透过隐喻认识_态话语的独特性。(二)构建_态话语需善用隐喻。(三)促成理论先进性和修辞吸引力的双向互动。
党课讲稿:隐喻在中国__态话语中的呈现与调整
中国_的_态话语中包含多种类型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建构人们对_态的认知,也起到了增强文字美感的修辞效果。梳理_态话语中隐喻的主要类型,阐明这些隐喻在结构上的“主导-从属”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__态的特性,说明它如何体现_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分析_态话语中隐喻的转变,会发现随着_中心任务的转变,中国_有意识地进行_态话语创新。新的理论总是伴随新的话语,新的实践也要求我们敢于说前人未曾说过的话。因此,透过隐喻分析提升_态工作的自觉性,有利于在全面建设_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维护和提升__态的吸引力和话语权。
一、理解中国__态话语的隐喻视角
学界在研究_态问题时普遍更重视“内容”而非“形式”,比如各种_态的具体主张、_态代表的阶级利益、_态话语权力的运行机制等,研究这些“内容”更多是为了明确_态工作的要求。但我们也会发现,_态话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仅表达形式来看就比较耐人寻味。
(一)研究现状回顾与评析
学界从隐喻角度出发对_态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_态工作提供了参考,相关方面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也有一定量的成果,梳理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运用的隐喻。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从语言哲学中的隐喻理论出发,对_理论做出深入阐释,其中最具启发的观点是指出科学论证和修辞并不是对立关系,隐喻作为修辞往往在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建筑隐喻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思想基础,尽管这种隐喻会更加突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在不改变隐喻的情况下其实也可以理解_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运用“头足倒置”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隐喻在哲学性论述中起着构建内容的实质性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作品中除了有从建筑隐喻出发理解_态的观点,还包含“社会大气层”的隐喻,_态作为大气层是一种虚体,既有独立存在的
……(文鼎文库www.wentop.com此处省略1422字。不往下看了,点击下载全文)…… 
即谁有权力生产某种隐喻,谁就更有可能让自己塑造的隐喻模式成为普遍运用的话语、掌握_态话语权。不能仅仅从修辞技术的角度理解隐喻,运用某种隐喻并赋予这种形式以特定的用法,其实也是_态权力的体现。
_态话语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话语产生的效果比话语本身的含义更为重要。话语分析方法把话语看作一种“使用中的语言”,这种方法对本文的启发是,从中国_领导人论述_态的重要文本出发,考察他们在何种语境下、使用何种隐喻来说明_态。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基础的,比如当我们说“你攻击了我的所有论点”时,就意味着在使用“辩论是战争”这种隐喻。隐喻建构认知的基本原理是凸显事物的一个方面同时遮蔽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比如当我们以建筑隐喻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时,特别能够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理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则相对困难。隐喻不仅塑造人们的认识,还影响实际的行动,“正因为如此,这一隐喻就能产生一种反馈作用,指导我们在今后的行为中与这一隐喻保持一致”。特定的思想具有实践力量,这要求我们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隐喻。在很多表述中,不同的隐喻之间存在交叉使用的状况,本文关注那些相对集中、多次使用的隐喻,并结合一定时期_的中心工作、_态领域的重要部署对不同话语进行分析。
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还需要兼收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内容分析方法侧重文本中出现的某种明显的标示,词频统计是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通过统计中国_的党代会文本、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中特定词汇的出现频率,研究中国__态话语的规律。这类研究给本文带来一些证据,如一些学者已经做过_重要文件的词频分析,能够作为本次研究的借鉴资源。但是,内容分析方法也有明显的不足,“因为重要的政治文本不仅字字珠玑,而且‘功夫在诗外’。其文字、论点论据以及各类修辞手法,不仅本身意义丰富多变,而且常常与文本之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环境遥相呼应”。针对这种不足,本文在分析中国_领导人的讲话时会更注重结合讲话的特定语境和时代背景。
二、隐喻在中国__态话语中的主要类型
中国__态话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大体划分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生命隐喻和容器隐喻四种。战争隐喻包括战斗、堡垒、前沿、阵地、__、亮剑,等等;建筑隐喻包括建设、奠基、抓、夯实、巩固、基础、框架,等等;生命隐喻包括拔节孕穗期、一茬庄稼、钙、盐、扣扣子,等等;容器隐喻包括主渠道、灌输等。每种隐喻都突出了_态的某方面特点,同时也隐藏了其他特点。使用单一的隐喻可能会造成对_态工作的片面认识,但通过对不同类型隐喻的综合分析,可以形成中国__态话语的完整图景。
(一)突出阶级利益斗争本质的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在中国__态话语中占据非常突出的位置。_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战线”来称呼文化领域,“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_用“袭击”来形容__对坚持_坚强领导的挑战,“如果这种骄傲不及时改正,让其发展下去,我们就经不起_阶级和_思想的任何袭击”。_用“阵地”指代思想文化领域,“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_、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_、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_的思想就会去占领”。_使用“战斗堡垒”说明党在_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_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_特别关注互联网时代_态工作的新变化,指出互联网是_态工作“主阵地”“主战场”。“互联网日益成为_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_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
中国__态话语中的战争隐喻既和_传统有关,又是中国革命斗争实际在话语上的反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种经典的隐喻方式一直在革命传统中流传。在《_宣言》的开篇,马克思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最终导向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则在很多场合提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性,甚至直接以《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为题论述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战争隐喻符合_理论对_态运行机制的解释。一定时代的统治阶级不仅占据着物质生产资料,还占据着精神生产资料,一部分人作为统治阶级的_态家从事这个时代的思想生产和分配,造成的结果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无产阶级的_态工作是促进工人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帮助无产阶级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革命的胜利前景。中国_将_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建立新_、建设_的伟大成就,疾风骤雨的革命历程和_态话语的战争隐喻交相呼应。
战争隐喻突出了_态工作的斗争性。“阵地”“战线”的对面是敌人,敌人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目前一切危险的根源主要是敌人的破坏,也能够让“防线”这一侧的人们保持团结、携手制敌。将隐喻放置到系统概念和具体情境中去,能够体会到隐喻话语想传达的_态和权力关系结构。“袭击”“战斗堡垒”“阵地”“占领”“打好主动仗”等隐喻突出显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这些_态话语依赖着总体隐喻框架——_态工作是战争。使用战争隐喻强调“输与赢”的情境,旨在树立起人们对_势的正确认识。对此,_特别强调:“在_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_态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据以上隐喻话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_非常重视_态的立场,必须牢牢坚持_在_态领域的_位。
战争隐喻中不仅有斗争,还有斗争中的合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等新兴力量在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_在_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统一战线”这个隐喻生动地反映了_态领域斗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斗争是根本任务,合作是斗争的方法。
(二)强调体系化理性化特性的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广泛存在于中国_领导人的讲话中,“基础”“攻坚”“巩固”等是典型表现。“领导我们事业的_力量是中国_。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_。”“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构建_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_,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建筑类隐喻不仅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在日常工作中更是多见,如_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打造一批人才队伍,等等。建筑内部包含复杂的结构,既需要按照科学的规律来构造,又需要发挥建造者的创造性,用建筑隐喻形容_态工作正是突出规律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中国_的_态话语既具有现代政治_态的普遍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_态政治的一般性来看,_态政治是一种现代性政治,只有在现代社会的主客体关系、以科学理性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心的思维方式中,才会有_态话语中的建筑隐喻。“古典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其实是人们 ……
预览结束,全文13415字,当前显示4217字,还剩9198字
本文15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