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基本情况。一是四梁八柱初步搭建。二是改革红利初步释放。三是发展势头初步显现。二、探索与启示。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政策框架之下,村集体能够更加灵活的盘活资源。二是在组织群众方面,村集体与其成员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三是在破解“市场失灵”方面,村集体的作用值得期待。三、存在问题。(一)人员的问题。一是村集体负责同志“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二)产业的问题。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不够。二是缺乏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三是村集体经济项目进展普遍缓慢。(三)政策的问题。一是区级层面缺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用性政策。(四)管理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规划缺失。二是村集体资产交易亟需规范。三是市场风险加大。四、下一步工作建议。(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强班子。二是抓培训。三是建队伍。(二)抓好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强化项目落地建设。(三)完善政策机制,落实服务保障。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整合资金资源。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四是加强绩效考核。(四)细化管理制度,推动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三是规范交易程序。四是强化服务监管。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前期我结合工作和区情实际,通过深入学习、广泛讨论、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一课题。先后到*街道*村、*街道*村、*村、*村、*村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村进行了专题
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听取了村“两委”班子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我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对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形成了一些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5年,自承担全国第一批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区全面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村集体找回“真主人”,发展集体经济有了“新盼头”。截至目前,全区86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1.3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4.68亿元,村级集体土地总面积1.26万亩,村集体经营收入总额2310.97万元。
一是四梁八柱初步搭建。2017年底,规范完成了成员界定、清产核资、股权设置、登记颁证等规定动作,共界定成员23.4万名,成立集体经济组织88个,其中66个村集体负责人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全面完成登记赋码,让集体经济组织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全面铺开,84个村委会将资产管理权移交给合作社
替代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政策框架之下,村集体能够更加灵活的盘活资源。例如,*街道*村,商业街中间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小,村集体之外的市场主体很难合法合规的取得使用权从而有效利用。
二是在组织群众方面,村集体与其成员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社会资本流转等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农地,离不开村集体的协调。同时,在引导拆迁安置后的群众适应社区生活,通过兴办物业公司、餐饮公司服务群众等方面,村集体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是在破解“市场失灵”方面,村集体的作用值得期待。由于农村产权结构复杂、资源资产分散,市场力量存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例如,现阶段由村集体为群众提供全程托管,是破解玉米种植季小面积土地“撂荒”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街道*村梨枣冬枣面积只有200多亩且效益不佳,村集体设想探索提供统一的品牌技术等服务,并提出在村集体有积累的时候“反哺农业”,这样的思路令人期待。
由此可以看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生态位”,找准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谋求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存在问题
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前景广阔,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人员的问题。一是村集体负责同志“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要么对自身职责定位不清,发展意识和进取意识不强,仅满足于完成一般日常性工作;要么有发展的意愿,但由于缺经验、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有想法,没办法,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二是街道机构改革后,农经队伍“线断网破人散”,普遍缺少专业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例如,村委会与村集体“分账管理”工作,2018年区政府已经发文进行规范,但现在绝大多数村均未按照规定审批备案。有的村集体,既没有具备资质的会计、也未确定第三方会计机构,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体财务资产管理存在隐患。三是集体经济发展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成形,缺乏既熟悉农业农村、又了解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的人才。
(二)产业的问题。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不够。全区虽然成立了8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但真正有产业项目的村级合作社只有10家,分别是*街道*村,*街道*村,*街道*村,*街道*村、*村,*街道*村、*村、*村、*村、*村,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
二是缺乏有特色的主导产业。有些村里的能人和致富能手,通过特色种植、养殖,自己已经实现了致富奔小康,但大多属于“单打独斗”,没有和村集体经济“挂钩”,没有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村集体经济项目进展普遍缓慢。目前,全区37个重点示范村,只有*街道*村、*村和*街道*村3个村、共计600余亩的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托管,其它村的项目仍停留在前期筹备阶段。
(三)政策的问题。一是区级层面缺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用性政策。比如,目前,区本级
财政还没有设立专门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二是针对村集体的涉农奖补项目较少,对村集体从事公益性、服务性项目,缺少专门的政策支持。三是对村集体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不足,村干部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心理。
(四)管理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规划缺失。村集体、社会资本有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意愿,但由于缺乏规划的指导约束,很容易形成无序发展。
二是村集体资产交易亟需规范。部分村的集体资产交易、集体工程建设采购等,未按照规定进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公开进行,存在“私相授受”的嫌疑,容易造成村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市场风险加大。当前,各村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多,在已有的土地作价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基础上,今后还将出现更多的合作模式,需提前谋划、规范管理。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强班子。借市上全面推动“一肩挑”的东风,通过区上选、街道派,将复转军人、街道干部、大学毕业生和其他乡贤能人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让这些有经验、有激情、有干劲的生力军,真正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二是抓培训。利用乡村振兴讲习所、“书记汇·创智慧”论坛,包括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进行培训教育,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