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文鼎文库首页

党课:以__文化建设增强_青年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4/7 13:08:31 字数:8672
【提纲】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意蕴。(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内涵。(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源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二)革命文化是精神之魂。(三)_先进文化是发展之基。三、青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一)将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融入学习生活。(二)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三)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_。
党课:以__文化建设增强_青年文化自信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__在__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_文化繁荣兴盛”。在此基础上,__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_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是对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的深刻洞察,对构建_文化强国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现实要求。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当代青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使命,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意蕴
“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自强”是三个紧密相连的概念,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则是在观念层面和实践维度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青年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国家文化的自信自强归根结底要由青年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内涵。__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青年文化自信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信,这种心态和自信使青年_始终能够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拥有绵延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引领力的理想信念。中华文化是浸润青年情感和心灵的活力之源,是塑造青年品格和形象的价值理念,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根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全盘“照单全收”,而是建立在理性反思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因此,青年_要主动了解、自觉反思中华文化,形成对中
……(文鼎文库www.wentop.com此处省略1038字。不往下看了,点击下载全文)…… 
一致,又展现了面对外来文化的中国态度,最后,熔铸于_文化强国建设。首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并进互促。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文化自信为文化自强提供先决条件和持久动力,文化自强为文化自信提供信心源泉和强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建立文化自强的自觉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通时绝不迷失自我的信心;而强大的文化建设实力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后盾,也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质疑和挑战时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犹如文化建设的“双翼”,在实现文化自立自强建设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征途上同频共振。其次,文化自信自强既立足自身又坚持对外开放,文化自信强调要加强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中华文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导向力,因而必须开展青年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增强青年抵制各种外来错误思潮的能力。文化自强则要求青年对中华文化建立深厚的文化自信,进而从外来文化中挖掘自我发展的价值因素,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平等对话,推进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形成同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总而言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体现了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态度,既展现了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也表达出做大做强中华优秀文化,拓展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决心。最后,文化自信自强统一于_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历程。__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_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从“文化自信”向“文化自信自强”的转变,既是一种历史性进步,也是一种现实性考量。中国_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_十年的变革性实践,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显著提升。然而,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发展也复杂多变,文化建设既要面对外部的风险挑战,又要处理好内部的思想斗争;既要对外扩大文化影响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_为主心骨、广大青年为主力军,共同引领_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全面建设_现代化国家。
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源泉
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应“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_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和家国情怀提供思想智慧,革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是激励青年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根植于__伟大实践的_先进文化是青年探索发展之道的指引,三者共同存续于__的文化语境,熔铸于青年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观念,构成推进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演变、传承、融合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_、民族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青年的品格修养、人际交往、家国情怀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价值。__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过程中完成自我意义的构建,在对文化价值产生认同和情感共鸣中获得“理性的文化洞见”,实现自我与文化的统一以及自我精神生命的完整生成。一是在品格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对青年的道德修养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这有助于青年的人格完善和精神养成。伦理道德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所谓“修身齐家_平天下”就表明修养品行是为人的第一位,而后才能经营家庭、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景。“躬身自省,见贤思齐”教会青年在面对挫折和险阻时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多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进德修业、臻于至善”也鼓励青年要不断增长学识、提高道德水平,用自己的德行和学问服务人民,最终达到完美境界。总而言之,青年要将外在的物质追求和内心的道德标准相协调,守住人格底线,不轻易被物质利益迷惑,做到克己修身,虽清贫仍旧乐道。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之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既是青年“为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与人和谐“处事”的价值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则启示青年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顾及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则警示青年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又不能处处附和,要懂得坚守自身原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特别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要求当代青年能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世界性文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国家青年的人际交往原则恰恰反映这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准则,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既与中国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相一致,也与中国倡导的文化“百花齐放”、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相契合。三是在家国情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古代战乱时期忠贞不二地守国,到革命年代舍生忘死地救国,再到和平年代砥砺奋进地强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无可撼动的价值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都深深融入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成为青年协调个人、_与国家之间关系所遵循的道德准绳,也为解决当 ……
预览结束,全文8672字,当前显示3141字,还剩5531字
本文15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