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二、客观审视我市乡村建设工作现状与问题短板。三、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强化规划引领,绘就乡村建设美好蓝图。(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牢乡村建设经济基础。(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五)加强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四、加强组织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一)压实工作责任。(二)强化政策支持。(三)严格考核督导。(四)营造良好氛围。
在2024年全市第四季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也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全市上下务必深刻领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到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上来,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推动我市乡村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实质性成效,为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千万工程”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路径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重要方法在于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各地自然禀赋、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内在动力在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
差的问题。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我市农业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
四是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乡村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市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
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分农民群众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强化规划引领,绘就乡村建设美好蓝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
一是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村庄调查,全面摸清村庄自然地理、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等现状,立足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村庄特点,科学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精心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发展规律、契合农民群众期盼、彰显地域特色风貌。
二是严格规划执行与管理。加强规划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调整。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员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执法能力,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刚性约束。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群众最直观、最迫切的需求。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设备,加强垃圾转运车辆和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农村垃圾日产日清、有效处理。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减少农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二是加快农村污水治理步伐。因地制宜选择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对于城镇周边村庄,优先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对于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村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或生态处理方式。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同时,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力度,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合理确定农村厕所改造模式,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推广普及卫生厕所。加强改厕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严格执行改厕标准规范,确保改厕质量。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后续管护机制,加强厕具维修、粪污清掏等服务队伍建设,合理设置服务网点,确保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实现农村厕所改造长效化运行。
四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规范村庄广告、招牌设置,保持村庄环境整洁有序。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充分利用村庄闲置空地、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等空间,见缝插绿、植树造林,建设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保留乡村特色风貌,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牢乡村建设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建设的核心支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