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四下基层”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汇编(8篇)
“四下基层”需将“民”字置顶
“四下基层”是_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其中人民性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本质属性。当前,第二批
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的成功经验,将“民”字置顶,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织密党群“连心网”、画好干群“同心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政策宣传下基层,接地气方能入民心。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_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决策在基层生根发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站稳群众立场,注重群众参与,鼓励广大群众积极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党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推动_与发展。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调查研究下基层,善谋事问民计。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也是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与“调查研究下基层”一脉相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意识,深入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通过亲自下基层、走访
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领导干部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困难,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政策的哨声。只有真实了解基层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下基层时,要注重深度和
作时跑遍了所有村,摸清真实情况后,大胆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刚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基层,先
调研后决策,亲自倡导、躬身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当前,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各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就一定会有问题矛盾的出现,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走出去、沉下去,直奔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搞清楚产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真正做到从调查研究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切实把调查研究转化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坚持变“坐诊”为“出诊”,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成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_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非常重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把信访工作作为切入点,强调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倡导建立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并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下访接待日活动,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了“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信访接待下基层,是检验党政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试金石”,我们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信访群众,把信访当作“负担”,把矛盾当作“皮球”。一定要走出去、走下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察实情、化矛盾、解难题,着力推动各类信访事项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成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
坚持从“会场”到“现场”,让现场办公下基层成为凝聚群众合力的强大动力。_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力推“马上就办”,首创机关效能建设,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在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要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一线工作法”,定期到基层现场办公,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提供群众办事“一站式”服务,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切实把利民之事、便民之举送到群众家门口。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
工作作风,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要开展好现场集中“会诊”,以“小步快跑”的姿态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用好“四下基层”这个“生动教材”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_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倡导和大力践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创新实践,是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要学好用好“四下基层”这个“生动教材”,推动党员干部凝心铸魂、锤炼品格、实干担当、为民造福、改进作风。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政策主张”为“群众行动”,学好用好“凝聚党心民心”篇。党的方针要务求“落地生根”,党的政策要力求“开花结果”,党的理论要追求“深入人心”。“四下基层”是推动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达基层、直达群众的有效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群众宣传宣讲,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理论讲解”变成“方言土话”,将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落地,让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做到了解政策、认同干部、与党同心,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形成上下齐心、团结奋斗的局面。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学好用好“科学民主决策”篇。“四下基层”是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示范,听民声方能解民忧、访民意方能办实事、察民情方能促发展。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载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盯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聚焦在主题教育中确定的正反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通过座谈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复盘剖析,解剖麻雀、举一反三,通过个别看一般、局部看整体、苗头看趋势,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对策提得更准更实,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求学”、向基层干部“取经”,将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决策部署,落地为具体措施。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学好用好“联系服务群众”篇。_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接待下基层是通过优化基层治理为民造福,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活动,在一线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促使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领导干部作风深刻转变,执政为民理念更加彰显,群众诉求有效解决,地方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长治久安基础更加扎实。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学好用好“解决实际问题”篇。“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能拉近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开会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党员干部不能搞“以会议来落实会议”那一套,要变“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作为,深入基层一线,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当下能解决的问题“稳扎稳打”、现场就办,“小步快跑”、急事急办;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时限、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防止反弹,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四下基层”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_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制度。35年来,“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不断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有序开展,要感悟思想伟力、传承优良作风,让“四下基层”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供不竭动力。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让理论武装既“入耳”又“入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论学习是主题教育的首要任务。主题教育不断向基层延伸,理论学习也需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好_“声声入耳”,要带着党的好政策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多用现场素材、多用群众语言,把“基本原理”转 ……